第125章 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,左丞相_开局请编洪武大典,老朱乐崩了
笔趣阁 > 开局请编洪武大典,老朱乐崩了 > 第125章 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,左丞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25章 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,左丞相

  第125章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,左丞相乃我囊中之物!

  今日,朝廷是有什么大动作么?

  中书省的臣子,皆是目瞪口呆的看向前方的李善长。

  堂堂中书省左丞相,大明第一公爵的李善长,可谓是权力与尊贵集一身,但时至今日,不过区区月余,又是再次致仕。

  那这大明朝的官,还怎么当?

  其实,这也不怪这些臣子们多想。

  自从杨宪那件事开启起,朝堂何日平静过?

  不是彻查中书省与御史台,便是将江南文官集团与浙东党派连根拔起。

  那现在这些侥幸留下的文武大臣,已经是连连庆幸,但亦是心有悲戚,不知何日朝廷又会开始清算。

  所以,现在朝堂上的大臣,可谓是如履薄冰,不敢踏错半步,不然,就是死路一条,满门抄斩。

  但现在,李善长又是退场,那中书省又将出现异常变动,权力的更迭,势必引来一场大换血,那他们这些官员,还能扛得住?

  甚至,这其中还包括六部官员,眼中皆是有点惊愕的看向李善长。

  “李相国,上次咱不是说过了,不准。”

  朱元璋低下头,看向李善长轻声道:“莫不是咱又亏待了李相国?”

  朱元璋一时之间,还真拿不准自家这个老兄弟的心思,究竟是真致仕,还是借此

  毕竟,经过那一晚畅谈,这两兄弟的心结尽去,李善长对于权力的看法,也已经改观,那为何执意致仕。

  “陛下。”

  “老臣最近几日,时常觉得力不从心,倦意颇多。”

  “就连上朝时,都会微微打盹,实在扛不住中书省的事务,但中书省乃朝廷重镇,岂敢疏于职守。”

  李善长没有犹豫,便是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笑道:“而非陛下之过,陛下待老臣,如奉上宾,岂能言亏待之礼,这不是羞煞老臣。”

 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,从未变过,至少洪武元年至今日洪武三年,朱元璋对于李善长都是倚重的态度,就算是有些事上面不满,但始终是自家兄弟。

  特别是李善长还是最早参股朱元璋集团的老臣,那就相当于这座大明的股东,所以,老朱对于李善长,还是有几分尊重在其中。

  但后期的李善长为什么会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?

  一方面,便是李善长对于权力,太过于执迷,根本放不下。

  另一方面,便是李善长太能活了,这简直到头了,李善长可是比朱元璋大好多,但精神状态,却依旧是精神抖擞。

  而且,那个时候的大明,可没有皇太子了,只有皇太孙朱允炆,所以,已经年老的朱元璋,一来觉得朱允炆镇不住场子。

  二来,便是老朱越看李善长,越像一个人。

  历史上,这么能活,还是那么有才的人,就一个司马懿,便足以让老朱心惊胆战,这要是朱允炆拿捏不住李善长。

  大明帝国岂不是就姓了李?

  所以,李善长必须噶!

  “老丞相心意已决,那咱便同意你致仕。”

  朱元璋微微闭上眼眸,方才轻声说道。

  十几年来的君臣之情,终将在此时划上一个句号,那心中不免伤感许多。

  “老臣叩谢陛下圣恩。”

  李善长的眼眸微动,闪过不知名的感慨,随即,便是看向朱元璋叩首道。

  “乡间便不用回了,你仍然住在京师,时常进宫与咱聊聊。”

  朱元璋方才睁开眼眸,看向李善长,乃至于满殿文武大臣,轻声道:“卸任中书省左丞相,那便加封韩国公为太师,韩国公,不可推辞。”

  “谢陛下。”

  李善长又是一叩首道。

  太师没有实际职权,但却是荣耀加身,这更是对于李善长的肯定,再加上,这是朱元璋所赐所封,所以,这个太师,李善长不能拒绝。

  “果然是位极人臣之巅。”

  萧寒看向李善长,眼中闪过一抹感慨,不免想道。

  历史虽然有了些许偏差,但也不多,历史上的李善长洪武四年致仕,加封太师,乃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补偿,但今日已经洪武三年末,细细算来,此时离开朝堂,正合适不过。

  希望,李善长可以明白朱元璋的苦心,避过胡惟庸之祸。

  毕竟,萧寒看得出来,朱元璋对于胡惟庸,就像是昔日的杨宪,完全是当作一柄刀。

  估计,就是想用胡惟庸剪除中书省。

  那胡惟庸这个臣子,必死!

  但这与萧寒有什么关系,胡惟庸现在既然已经飘了,那这个后果,就得胡惟庸自己去承担。

  只不过,萧寒得将淮西勋贵,还有蓝玉等诸将扳回正轨,不能被胡惟庸带跑偏,不然,也是难逃一死。

  “李先生,既然你已经致仕,那咱想问伱,谁可堪大用,谁可为中书省左丞相?”

  朱元璋微微思索,便是看向李善长,轻声问道。

  若是李善长还明白什么叫做君臣相知,那应该就明白他朱元璋的问题,究竟是什么意思。

  从内心而讲,胡惟庸已经上了朱元璋的必杀名单,毕竟,光是结党营私这一条罪状,胡惟庸便跑不掉,而历代皇帝,都绝不姑息结党营私的臣子!

  所以,朱元璋希望李善长能从胡惟庸那个坑里,脱离出来。

  那这个举荐左丞相,就有了三分味道。

  “启奏陛下。”

  “老陈举荐肃宁侯为中书省左丞相。”

  人老成精的李善长,岂能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,心中便是叹了口气,随即,便是看向朱元璋再次躬身道。

  朱元璋先前看向胡惟庸的眼神,那从中闪过阴寒,怎么可能逃得过李善长的眼睛,所以,胡惟庸肯定会是左丞相。

  但是这个左丞相,可不能由他李善长来举荐,那不然就是辜负了朱元璋的一番苦心。

  可满朝文武,还能举荐谁为中书省左丞相?

  总不可能举荐汪广洋吧?

  那徐达还不得跟他李善长急眼?

  所以,李善长方才选择了肃宁侯萧寒,毕竟,萧寒体弱多病,现在还是患病的状态,根本不能胜任中书省,那萧寒必然会拒绝。

  届时,朱元璋就不会问李善长了,而是询问萧寒或者朱标,从而将这个问题引出去,但要确保胡惟庸登上中书省左丞相。

  但后面的胡惟庸,却是愣在了当场,为什么恩师举荐的人不是自己?

  可仔细想来,胡惟庸的嘴角又是勾起一抹笑容,并未动身。

  这可能就是官场,李善长最先举荐绝不能是胡惟庸,不然,可能会适得其反,引起皇帝猜忌。

  毕竟,萧寒重病,任谁都能看得出来,更别提心思缜密,城府极深的胡惟庸。

  所以,这个中书省左丞相,还是胡惟庸的囊中之物。

  “大都督,你觉得如何?”

  朱元璋先是赞赏的看了一眼李善长,随即,便是看向萧寒,轻声询问道。

  但老朱的心中,也是微微一叹,萧寒绝对可以胜任中书省左丞相。

  但奈何自家的这个孩子,不能作为中书省左丞相,毕竟,现在的萧寒,当务之急是养病。

  “启奏陛下。”

  “臣愿意!”

  萧寒的嘴角勾起一抹笑容,随即,便是起身,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道。

  既然,这个左丞相你敢给我萧风雪,那我萧风雪便接了!

  顿时,整座朝堂寂静无声。

  所有的大臣,头顶闪过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  萧寒的这个回答,让他们尬在了当场。

  李善长与胡惟庸,更是瞪大了眼睛,这个萧寒,今日怎么不按套路出牌?

  不拒绝?

  直接答应了下来?

  这是什么操作?

  堂堂皇亲贵胄,大明侯爵,什么时候都开始惦记起中书省这一亩三分地?

  这也不像是萧寒的性格?

  就连上方的朱元璋都是瞪大了眼睛,还有一旁的朱标,眼中都是闪过一抹错愕。

  老兄,你就是走个过场。

  但你直接要了中书省左丞相一职,这是想干嘛?

  真觉得活着挺可惜,非得跟阎王对着干?

  你这身体情况,能扛得住左丞相的重担?

  “启奏陛下。”

  “儿臣觉得不妥!”

  “大都督久病不愈,如何能担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。”

  朱标更是直接一步踏出,看向上方的朱元璋,微微躬身道。

  “嗯”

  朱元璋先是点了点头,随后又摇了摇头,最终难得露出一抹苦笑之色。

  现在的朱元璋是点头也不对,摇头也不对,毕竟,他还嘴贱的问了一嘴萧寒,而且,萧寒嘴贱的同意了。

  况且,这里不是太和殿,也不是坤宁宫,老朱还能出尔反尔一下。

  这里可是奉天殿,老朱如何出尔反尔?

  那不是将朝廷的颜面,扔在地上踩两脚?

  “大都督,你决定了么?”

  随即,朱元璋抬起眼眸,看向萧寒沉声道。

  “启奏陛下,臣暂领大都督一职。”

  “今日奏请陛下撤销微臣暂领大都督一职,改用贤能。”

  “至于微臣,今日毛遂自荐。”

  萧寒抬起头,看向朱元璋拱手作揖道:“出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。”

  萧寒话音落下,胡惟庸便是浑身一震,整个人觉得天旋地转。

  要是萧寒真想争左丞相一职,那他胡惟庸还是爱干嘛,就去干嘛吧。

  毕竟,大明王朝,唯一公认的少年谋臣,便是眼前的肃宁侯萧寒。

  更别提萧寒还能在所有事上,压过他胡惟庸一头,而且。萧寒还如此肯定的看向朱元璋,决定出任中书省左丞相。

  那谁能争得过萧寒?

  “你觉得谁可为大都督?”

  朱元璋微微思索,便是看向萧寒问道。

  “曹国公李文忠。”

  萧寒想都没想,便是将朱元璋的大外甥推了出来道。

  “我?”

  所有大臣的目光投向了李文忠,李文忠便是指了指自己,有点难以置信道。

  “准。”

  朱元璋又是思索片刻,方才点了点头道:“即日起,李文忠领大都督一职,总揽大都督府。”

  “至于,肃宁侯领中书省左丞相一职,总领中书省以及六部。”

  朱元璋的眼眸,又是看向萧寒,微微点头道。

  现在朝廷的颜面,已经架在了空中,朱元璋不能反悔,所以,必须先行任命萧寒为中书省左丞相,但等过个几日,萧寒辞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,胡惟庸就还是中书省的一把手。

  反正,等到了坤宁宫,朱元璋都不用开口,马皇后都能骂死萧寒。

  “谢陛下圣恩。”

  “微臣必不负陛下所托。”

  萧寒与李文忠同时躬身领旨谢恩道。

  “陛下圣明。”

  胡惟庸的拳头紧紧攥起,但却不得不看向朱元璋祝贺道。

  那从这一点上,就能看得出来,胡惟庸比杨宪要强很多,至少不会蠢到出来找萧寒的事。

  “陛下,老臣有奏。”

  一直没有开口的魏国公徐达,却是自李善长的身边走过,看向龙椅上的朱元璋拱手道。

  朱元璋有点诧异的看了一眼徐达,便是摆了摆手。

  “奏。”

  王景弘当即高声道。

  “启禀陛下,臣欲请辞中书省右丞相一职,还请陛下恩准。”

  徐达不卑不亢的看向朱元璋躬身道。

  徐达话音落下,朝臣们又是齐齐看向徐达,人已经麻了,这是想干嘛?

  今日,难不成想来一场大换血?

  要不然,先是李善长,后又是徐达?

  这是商量好的?

  那你直接宣读圣旨啊?

  还非得出来商议一下?

  “天德,你又出来凑什么热闹,难不成,你也老迈,不能处理国事?”

  朱元璋倒是没好气的看向徐达道。

  徐达与朱元璋年纪相仿,差不了几岁,更是正值壮年,不想着发光发热,只想摸鱼,朱元璋怎么可能愿意?

  “启奏陛下。”

  “老臣之女与肃宁侯有一纸婚约,所以,老臣不便担任中书省右丞相一职。”

  徐达却是有理有据的看向朱元璋道。

  那这话一出口,朝臣基本就都明白了徐达的意思。

  那就是两家之间有姻亲,那徐达更是萧寒的老岳父,那这相当于父子把持中书省。

  所以,为了避免老朱猜忌,徐达才主动请辞中书省右丞相。

  “嗯。”

  “天德,那你准备举荐谁?”

  朱元璋眉头一挑的看向徐达,方才轻声道。

  徐达的话,十分能有一分真,那就不错了,毕竟,徐达早就不想干这个右丞相了,而且,这是人尽皆知之事,只不过是现在找出了个理由,要不然,徐达还得憋回去,想要请辞,哪有那么容易?

  你以为是在市场上买菜不成,还能商量着来?

  这不得按照朝廷局势,从大局考虑?

  可朱元璋又是想了想,徐达或许做的没错,毕竟,李善长的时代已经落幕,中书省新人换旧人,这就已经相当于朝廷大洗牌,所以,再将徐达留在中书省,便是有点不合适了,那倒不如随了徐达的意思,让他退了吧,免得日后又整出来幺蛾子。

 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,想退可以,你得给咱找个人顶上来,要不然,中书省一旦瘫痪,那朝廷绝对会掀起一场动荡,所以,哪怕是六步出了问题,中书省都不能出问题,至少现在不能。

  “启禀陛下,老臣觉得,不管是左丞胡惟庸,还是右丞汪广洋,都可以作为中书省右丞相,但究竟是谁,还请陛下圣裁。”

  徐达想都没想,便是指向了胡惟庸和汪广洋,同时,看向朱元璋说道。

  做了这么多年的兄弟,你这个老小子的心思,咱徐天德看的那叫一个门清,所以,决定权还在你手上,剩下的事,咱徐天德可管不过来。

  所以,究竟是胡惟庸为相,还是汪广洋为相,都在老朱的一念之间。

  毕竟,右丞相,那也是丞相!

  果不其然,徐达话音落下,胡惟庸与汪广洋的眼中,皆是闪过一抹神采,毕竟,若是没有萧寒的插足,中书省的左右丞相,未来就是他们二人,虽然右丞相的权力,始终是不及左丞相,但也聊胜于无。

  反正,只要能登上丞相之位,日后中书省作出调整,右丞相调任左丞相,也不是没有之事。

  但这两位皆是心思缜密之辈,虽然论及城府,汪广洋差了胡惟庸不止一筹,可始终也是文臣之中的佼佼者,自然不会出来争夺,毕竟,前车之鉴的杨宪,可是诛尽九族,就只有一条血脉,留存于世,而他们可不想步了杨宪的后尘。

  “御史中丞,咱想问问你的意见。”

 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胡惟庸与汪广洋,便是看向了一旁的御史中丞陈宁,轻声问道:“拿个主意出来。”

  “启禀陛下。”

  御史中丞陈宁走出队列,看向胡惟庸和汪广洋,微微思索片刻后,便是看向朱元璋道:“不管是左丞胡惟庸,还是右丞汪广洋,都可以胜任中书省右丞相。”

  这话说的滴水不漏,既不得罪人,也没有参与中书省的变革,毕竟,陈宁身为御史台的御史中丞,本就与中书省乃是制衡之势,陈宁也不是傻子,在这种事上,绝对不能犯傻,能别说话,就尽量别说话。

  就算是老朱问起,陈宁也只能两不相帮,不然,中书省与御史台,绝对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
  “这老小子还挺聪明。”

  萧寒也是高看了一眼陈宁,随即,又是摇了摇头。

  毕竟,胡惟庸与陈宁勾结在一起,这是不争的事实,而他们以为能瞒过朱元璋,孰不知,仅仅是自以为是。

  求推荐票,求月票,跪谢兄弟们!仍然在努力爆更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m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me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